1.住在陸地的蟹類兵團 炙熱的綠島,在下過雨的夜晚開車或散步於環島公路上,你是否曾巧遇背著笨重的殼、探頭攀爬的陸寄居蟹,或是張著大大的螯、似乎再向你宣戰的陸蟹呢?他們並不是住在馬路上喔!只是和我們一樣是綠島的子民,趁涼爽的雨後出外散步,或是辛苦抱卵的蟹媽媽們,正為了讓她的孩子們回歸大海的溫床,而努力前進著。「陸寄居蟹」或「陸蟹」就是指生活在陸地上的寄居蟹或螃蟹。綠島的陸寄居蟹總共有四種,分別為灰白陸寄居蟹、凹足陸寄居蟹、短掌陸寄居蟹以及保育類動物椰子蟹。另外,由於陸蟹包含的種類繁多,一般是指所有能在陸地上維持一定活力的螃蟹,幾乎能在潮間帶及陸地上見到的螃蟹都算,而綠島環島公路常見的陸蟹多為居住在陸地上,日常活動不受潮汐影響的種類。 2.棲息環境這些生活於陸地的蟹類依種類的不同,棲地從高潮線上方分佈至海岸灌叢及海岸林下,另外還有一些種類,則是生活在內陸的森林下層。大多數陸蟹是原本生活在海洋裡的螃蟹,經由海岸潮間帶演化到陸地上生活,另外一些種類則是從淡水的環境,逐漸的踏上陸地生活之路。 3.生活史與生態習性陸寄居蟹或陸蟹都具有的強大繁殖力,牠們產出的下一代隨著海流的散播,拓展牠們的勢力範圍,龐大的數量使其佔據重要生態地位。絕大多數陸蟹到了繁殖季節時,必需到海邊去進行繁殖或釋卵工作。蟹媽媽腹部抱著孕育中的卵寶寶,從陸地遷徙到有海水的地方,使即將孵化的蟹寶寶,又稱為蚤狀幼生,釋放到海洋中,在海洋中過浮游的生活,以其它更小的海洋浮游生物為食,在經過多次的脫殼長大後,才變成一隻小螃蟹,再回到陸地上生活。受限於雌蟹的遷移能力,這些陸生的蟹類無法在離海太遠的地方生活。在海岸林下,常有許多種陸寄居蟹或陸蟹共同生活在一起。一般陸蟹在食物上是可以完全靠吃樹葉過活,一般以植物的樹葉為食,但若有機會吃肉,陸蟹也不會放過。動物的屍體及糞便也會成為陸蟹的食物,許多陸蟹甚至會捕食同種的小蟹,以此做為蛋白質的重要來源。最嚴重的生存競爭應是發生在藏身之地的取得。不同蟹類對居住環境的選擇亦有所差異,有的住的離海近一點,有的對水份需求較高,因此選擇水邊或較潮濕處挖洞。
4.綠島社區芳鄰--環島公路可見之陸生蟹類
沙灘上的疾風夜行俠 中華沙蟹 Ocypode cordimand 俗稱 - 幽靈蟹、沙馬仔、屎蟹、鬼蟹
- 外形特徵
頭胸甲呈方形、土黃色,背甲分區不明顯。眼睛粗短,不具角牙。螯足掌節內側平滑、並缺乏發音的龍脊構造。背甲常有白色斑紋。 喜歡生活在沙灘高潮線以上、較乾燥的洞穴裡。 台灣發現的四種沙蟹中,在沙灘上奔跑速度較騎它沙蟹緩慢,多於夜間活動,會住在自己挖掘的洞穴裡。
礁岩上的鐵甲武士白紋方蟹 Grapsus albolineatus - 俗稱

花蟹仔 頭胸甲呈圓方形,背甲顏色呈藍綠色間密佈黑色條紋,螯足為紫紅或黃綠色匙狀,左右等稱。 出沒於礁岩海岸或沙岸。 擁有長滿尖刺的步足,故善於攀爬礁岩或消波塊表面,食表面附生的藻類。 細紋方蟹 Grapsus albolineatus
- 俗稱

石壁蟹仔 頭胸甲呈圓方形,背甲顏色呈紫黑色密佈白點及細白條紋,螯足左右等稱。 出沒於礁岩海岸或沙岸、以及沿岸的消波塊。 與白紋方蟹一樣為攀爬高手,善於爬行礁岩或消波塊表面,常於陸地上蛻殼,因此可礁岩表面發現其蛻下的外殼。
征戰陸地的螃蟹兵團毛足陸方蟹 Geograpsus crinipes - 俗稱

無 頭胸甲呈圓方形、土黃色,背甲分區不明顯,且光滑,表面具橫行斜線。前側緣有二齒。眼睛略帶紅色。螯足粗壯,左右大致等稱。第二、三步足基部間有毛囊,有吸收補充水分的功能。 棲息於珊瑚礁海岸高潮線至海岸林邊緣灌叢間。 多於夜間活動,為雜食性,躲藏於岩縫中,伺機捕食昆蟲或其它蟹類。繁殖時,雌蟹必須到海邊將幼體釋放到海洋中。
格雷陸方蟹 Geograpsus grayi - 俗稱

天公蟹 頭胸甲呈圓方形、深紫色,兩側緣在前側緣齒之後往後內縮,鰓區的橫脊呈狐形,且較其它陸方蟹腫脹,背甲分區不明顯。螯足粗壯,左右大致等稱,螯足紫色,螯指則呈白色。 棲息於珊瑚礁海岸高潮線至海岸林邊緣灌叢間。 屬於夜行性種類。易於樹木或草叢中發現,可生活於離海岸二公里以上距離的灌木叢。繁殖時,雌蟹必須到海邊將幼體釋放到海洋中。
盧氏後相手蟹 Metasesarma rousseauxi - 俗稱

黑鼻仔 背甲方形,呈土黃色,背甲前半部及大螯的顏色較淡,全身都有深色斑,具保護色。螯足等大而粗壯,步足有短剛毛。 棲息於珊瑚礁海岸高潮線至海岸林邊緣灌叢間。 屬於小型陸生螃蟹,多於夜間活動。
奧氏後相手蟹 Metasesarma aubryi - 俗稱

白目眉仔 背甲方形光滑,呈黑褐色,多數個體背甲二眼間額區左右各有一條眉狀黃色條紋。螯足等大呈紅褐色,步足為黑色或暗棕色,有剛毛。 棲息於海岸灌木叢至海岸林底層間。 喜住在珊瑚礁縫隙或倒木之根部附近樹洞內,數量極多。在陸地上蛻殼,蛻殼後會將舊殼吃光,僅留少量之螯足指節。
毛足圓軸蟹 Cardisoma hirtipes - 俗稱

咬人狗 背甲隆起、呈圓方形,呈咖啡色或紫黑色。口器二側具絨毛,且絨毛區呈四方形。大螯為米黃色,其它步足則為咖啡色或紫黑色。 棲息於海岸灌木叢至海岸林底層間。 在海岸樹林內挖洞居住,以枯草落葉為食。繁殖時,雌蟹必須到海邊將幼體釋放到海洋中。 兇狠圓軸蟹 Cardisoma rotundum
- 俗稱

咬人狗 背甲圓方形,甲殼表面密佈顆粒。口器二側絨毛密生。兩螯腳不對稱,大螯掌節粗厚。步足細長,稍扁平,有剛毛列生。 棲息於海岸灌木叢至海岸林底層間。 行動緩慢,會在其洞口築煙囪狀的土堆。其食物多為腐葉及腐草。繁殖時,雌蟹必須到海邊將幼體釋放到海洋中。
紫地蟹 Gecarcoidea lalandii - 俗稱

石匐 頭胸部較寬扁,光滑隆起,背甲呈紫黑色,口器二側光滑無毛,眼窩至頰區有一黃斑,背上有八個小白點。螯足顏色較淡。 棲息於海岸灌木叢至海岸林底層間。 會挖洞而居。繁殖時,雌蟹必須到海邊將幼體釋放到海洋中。
寄居蟹界的海軍陸戰隊椰子蟹 Birgus latro - 俗稱

八卦、山霸 椰子蟹是陸寄居蟹中體型最大的,頭胸甲為紫藍色、棕紅色。左右螯形狀相同,左螯略大於右螫。第四步足沒有退化,呈鉗狀。腹部鈣質化。 棲息於海岸灌木叢至海岸林底層間,甚至較內陸的山區亦可見其蹤跡。 椰子蟹棲息於熱帶海岸,已能適應陸上生活,但仍須回到海中潤濕鰓部或繁殖,白天常躲在海岸邊樹林的石頭下或珊瑚礁岩洞下,夜晚出來覓食,喜歡採食地瓜、花生、椰子、林投。木瓜和榕果等,善於攀爬,其鰓能夠呼吸空氣。繁殖時,雌蟹必須到海邊將幼體釋放到海洋中。卵於海水中孵化後經1~ 2個月之浮游期變態為寄居於螺殼中的寄居蟹,並持續在海岸附近生活約1-2年後,頭胸甲長約 1 左右即脫離螺殼,完全於陸地生活。 短掌陸寄居蟹 Coenobita brevimanus - 俗稱

苦螺殼 短掌陸寄居蟹是體型小於椰子蟹的大型陸寄居蟹,頭胸甲為深棕色或紫色。眼睛圓形,左右螯形狀相同,左螯大於右螫。大螯內側無毛。 棲息於海岸灌木叢至海岸林底層間,甚至較內陸的山區亦可見其蹤跡。 夜間常在叢林或垃圾堆附近覓食。繁殖時,雌蟹必須到海邊將幼體釋放到海洋中。 凹足陸寄居蟹 Coenobita cavipes 俗稱
黑餌 頭胸甲為灰褐色。眼呈四角狀左右螯形狀不同,左螯鉗部背面向中間凸圓,不動指後部呈深色,左螯大於右螫。左右螯鉗部內側有毛。前後甲、腹部、胸足修長。腹部為深褐色。 棲息於海岸灌木叢至海岸林底層間,或是海岸灌叢、石塊下。 夜間常在叢林或垃圾堆附近覓食。亦可於下過雨的夜晚在馬路旁發現他們的蹤跡。繁殖時,雌蟹必須到海邊將幼體釋放到海洋中。 灰白陸寄居蟹 Coenobita rugosus - 俗稱

白餌 頭胸甲為淺灰色。眼呈四角狀左右螯形狀不同,左螯背面內緣斜生一列7齒的凸起,具發聲作用左螯大於右螫。左右螯鉗部內側有毛。前後甲、腹部、胸足修長。腹部為白色。 棲息於海岸沙灘附近之灌叢、石塊下,是陸寄居蟹中棲息環境最接近海洋的種類。 白天可於灌叢或石塊下發現其蹤跡。夜間可於沙灘或馬路發現他們。主要以海岸林底層的枯枝落葉或其它腐質為食。 |
|
每當夏日來到火燒島享受一趟悠閒的假期時,成千輛的機車陣容,於環島公路呼嘯而過,車輪下卻有一群陸寄居蟹與其它陸蟹的冤魂,因在降海繁殖時葬送寶貴的性命,使得原來世代以綠島為家的蟹類族群數量銳減,面臨極大的生存壓力。
2005-2007年綠島蟹類碾斃事件發生的空間分佈圖

蟹類遭碾斃最頻繁的季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