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座海岸蟹類廊道-綠島試驗性蟹類生態廊道已建置完成,地點於綠島燈塔路段,誠摯歡迎拜訪螃蟹的交通設施,觀察動物使用情形,並把您的觀察結果與心得告訴我們喔! |
綠島生態廊道救陸蟹 效益差 |
![]() |
![]() |
![]() |
綠島陸蟹抱卵,卻往往慘死機車輪下的畫面震撼人心,台東縣政府委外規畫設立的陸蟹生態廊道已建置完成,然而它卻遠離環島公路,鄉民代表會質疑政府花錢,效益到底何在? 綠島每年湧入近40萬人次的遊客,機車成為島上最受歡迎的代步工具,不過奔馳的機車卻讓許多動物命喪輪下,由綠島鄉文化生態協會從民國九十四年八月展開的「道路殺手效應」調查計畫,發現這條公路根本就等同於動物的殺戮戰場。 陸蟹橫越公路 慘死輪下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各種陸蟹,包括紫地蟹、毛足圓軸蟹、短腕蟹等,陸蟹媽媽抱卵時總需要橫越公路,卻也最容易成為輪下冤魂,滿肚子的蟹卵爆開,隨著車輪輾壓到路面上,而其他動物比如姬獨角仙、黑眶蟾蜍等,牠們被輾碎的身形同樣是慘不忍睹。 各主管單位認為情況嚴重,東部海岸國家風景管理處率先於今年在環島公路沿線設立8個警告標示,提醒遊客除了人類之外,還有其他 動物也在使用這條公路。 台東縣政府城鄉發展局則以離島建設基金,委託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章波主持「綠島蟹類生態廊道建置及監測計畫」,並在燈塔附近設置100公尺長的生態廊道。 這座廊道的設計的概念,是利用光滑的PC波浪板阻隔蟹類棲地與馬路,讓牠們爬不上路面,改走路面下安裝的涵洞,而不必與機車爭道。 廊道設置地點 難發揮功能 但是依據生態監測資料顯示,動物最危險的地段位在龜灣到大白沙之間,這座廊道卻設在遠離公路又偏僻的燈塔附近,綠島鄉民代表會日前因此質疑,真正的功能性到底能發揮多少? 台東縣政府表示,設在何處牽扯到用地取得問題,如果在旅遊旺季施工也會影響遊客通行,最後只能在爭議最少的燈塔附近,展開這項實驗性的設置,因為它遠離公路,所以目前比較著重於教育意義,就是把蟹類保育的觀念,先普及到學生或一般民眾的身上。 綠島鄉文化生態協會對環島公路進行生態監測,發現動物枉死1天最高可達100多隻,但是對於已完工啟用的陸蟹生態廊道,專家不諱言技術上要克服的條件很多,最好的方法就是公部門在做道路改善時,能把生態納入整體的設計。 道路改善 應納入生態設計 由退休教師及公務人員組成的綠島鄉文化生態協會,從前年八月開始就自發性展開陸蟹族群調查,在最近幾個月的統計當中,1天之內最高的死亡紀錄發生在八月十二日,死亡前3名依序是奧氏原蟹46隻、凹足陸居蟹31隻、短腕蟹20隻。 另外監測人員也發現,距離社區很近的柴口、公館路段,不僅僅是陸蟹,連其他動物包括蜥蜴、蟾蜍、寄居蟹,以及獨角仙也常命喪車輪。 綠島鄉文化生態協會理事長林登榮表示,建置蟹類生態廊道是個非常良好的用意,但是它遠離公路,只能算是一項不太成功的實驗,然而這在綠島可謂創舉,因為先前能參考的資料、經驗都不多,值得再加以改進。 林登榮表示,公路兩邊都是私有地,用地取得相當困難,加上廊道的材質能否適應綠島高溫多與的氣候,都必須予以兼顧,因此未來最可能的解決方法,就是公部門在做道路改善時,能把生態也納入整體設計,才比較容易克服相關遭遇的問題。 【摘錄自 中國時報 2007年11月8日 台東報導】
陸蟹過馬路 綠島闢廊道 城鄉局表示,最近10年,綠島到訪遊客從14萬一口氣增加到40萬人次,尤其在七到九月旺季期間,單日遊客更可達6000人次,而這時候滿肚子卵的毛足圓軸蟹及紫地蟹,都會橫越公路到海邊產卵,但是人們奔馳的機車,卻常使陸蟹命喪輪下。 廊道遠離公路 緩不濟急 城鄉局以離島建設基金,委託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辦理「綠島蟹類生態廊道建置及監測計畫」,在燈塔附近實驗性地設置100 公尺長的生態廊道,以及浪板導引設施。 當這項設施尚未驗收之前,公館及綠島國小的學童在老師的帶領下,昨天率先來到燈塔附近,觀察陸蟹是如何經由馬路邊藍色塑膠浪板的導引,再透過廊道穿越馬路,而來回於陸地和海洋之間。 然而依據調查顯示,陸蟹橫死最多的地方,集中在公館、柴口以及 龜灣3處,城鄉局竟然把廊道設置在遠離環島公路的燈塔附近,外界難免會質疑它的功能性何在? 城鄉局綜合開發課約聘規劃師郭怡君表示,當初計畫主持人陳章波教授選擇設置之地時,曾拜訪過鄉公所及當地居民,不過由於牽涉到土地取得問題,最後只能在爭議最少的燈塔附近,展開這項實驗。 郭怡君表示,由於這廊道設置在遠離公路之處,因此較著重於教育的意義,如果這項蟹類保育的觀念是被居民接受的,相信未來推展相關措施時,能夠獲得更多的支持。 【摘錄自 中國時報 2007年7月2日 台東報導】 |
< 前一個 | 下一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