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寄居蟹等都是綠島豐富且多樣的生態資源,卻因近年來觀光蓬勃發展、機車遊綠島的人越來越多,造成蟹類慘死輪下情況嚴重,綠島子弟、義守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助理教授趙仁方指出,何不將穿梭馬路的蟹類轉化為觀光資源,以夜間尋寶的生態觀察、帶領更多遊客關心腳下的脆弱小生物?
趙仁方說,記得小時候夏夜的綠島街上,隨處可見爬來爬去的螃蟹與寄居蟹,但如今卻被機車取代,現在開始蟹類保育並不嫌晚。
他舉例說,當初津田氏大頭竹節蟲剛在綠島被發現,大家都覺得是危害林投的害蟲,可是自民國九十四年來,牠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夜間觀察寵兒;對都會人來說,動植物生態觀察都是很有吸引力的旅遊活動,綠島應善用此一機會。
趙仁方表示,綠島夜間除了泡溫泉、夜訪梅花鹿、津田氏大頭竹節蟲,如果增加蟹類生態導覽介紹,遊客一定會小心騎車、尋找蟹類蹤跡,更注意不要壓死這些小生命。如此一來,螃蟹與寄居蟹的多樣性得以保護,同時也增加了綠島的觀光資源。
他強調,在台灣,沒有任何一個地方將蟹類當作地方主要觀光資源,這也是綠島發展生態旅遊的契機,如果將綠島打造成螃蟹島、讓螃蟹成為綠島的觀光特色,為發展十多年的綠島觀光產業注入新的觀光元素,更能吸引遊客重遊綠島。
【摘錄自 自由時報 2008年1月15日 台東報導】
|
|
成果發表會舉辦的目的除了計畫成果的展現之外,希望能宣導生態保育觀念,並結合生態社區之營造,提供本計畫執行成果供綠島在地居民認識與瞭解,作為未來綠島當地居民可自行選擇操作之生態保育行動參考。 成果發表會於2007年11月20日下午五時三十分至晚上八時三十分,在中寮村社區活動中心舉辦。以「綠島傳統美食的饗宴」為發表會拉開序幕,使民眾以愉悅輕鬆的心情享用當地風味餐點的同時,欣賞以「綠島生態社區發展契機與未來」為主題的紀錄片、以及由本工作團隊成員介紹「愛護家園、守護綠島-我也可以做的生態監測」、「綠色廊道、蟹蟹平安-親近自然的概念與設施」、「重拾綠島瑰寶-椰子蟹復育成果與未來」等研究執行成果,使與會民眾先由瞭解而提出個人想法,相互討論,提供未來執行方向的寶貴建議。 會議結論- 一、近年來由於棲地的破壞再加上人為採補,使得綠島的陸寄居蟹,甚至是椰子蟹數量愈來愈少,此情況會影響綠島觀光的永續發展,而綠島的後代子孫也將只能在書本上看到這些昔日曾經豐饒的自然資源。因此台東縣政府希望藉由這個計畫的執行,讓大家一起來參與保育的工作,使椰子蟹免於絕跡的命運。
- 二、現在椰子蟹很少見,連陸寄居蟹也愈來愈少,應該要好好保護。而保護這些動物應該要從生活中做起,例如在馬路上看看陸寄居蟹或其它螃蟹,盡可能把牠們撿到旁邊草叢,不要被下一台車輛輾斃。
- 三、椰子蟹和綠島人一樣是綠島的住民,已在此島嶼共同生活近百年,椰子蟹與綠島的生活文化與歷史可說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因此以椰子蟹作為旗艦物種,作為島嶼復育與保育的標竿是在適合不過的了。
- 四、綠島燈塔附近的海岸為半月形岬灣頂點的一端,與海洋的距離較短,再加上附近山頭有林投等海岸林植被,以及有一海水潟湖,這些棲地條件均符合椰子蟹或其它陸寄居蟹生活史各階段的棲地需求,因此未來在研擬相關保育措施時,建議可以將該區域劃設為椰子蟹或其它蟹類的保育區,以進行進一步的物種保育與棲地維護。
- 五、造成椰子蟹族群變少的原因除了棲地遭到破壞之外,綠島居民的捕食壓力也是導致的因素之一。應該要加強居民、包括夜間導覽的導遊的教育宣導,在此不缺乏食物營養來源的時代,應藉由教育破除過去食用椰子蟹進補的迷思,由觀念教育下手,可能有助於椰子蟹的保育。
- 六、經由日本沖繩縣蟹類生態廊道案例的參訪過程中發現,確實有必要瞭解生態廊道設置的源由、方式以及不同國家對於海岸環境維護、生態保育以及生活方式,甚至是椰子蟹生態的進一步瞭解,都值得效法學習。
- 七、生態廊道設置地點的選擇,除了必須根據動物遭到輾斃位置的資料之外,建議也必須參考動物活動頻繁或是繁殖地的位置,才能較有效發揮廊道的功能。
- 八、試驗性蟹類生態廊道目前僅設置一水泥涵管,通過的蟹類有限。建議往燈塔的方向多設置涵管,以增加蟹類利用生態廊道的機會。
- 九、在充分考慮生物與棲息環境特性的基礎之下,建議選擇二個位址施作生態廊道,觀察比較其效益,作為最後蟹類生態廊道建置的適宜條件之判別。
|
|
綠島陸蟹抱卵,卻往往慘死機車輪下的畫面震撼人心,台東縣政府委外規畫設立的陸蟹生態廊道已建置完成,然而它卻遠離環島公路,鄉民代表會質疑政府花錢,效益到底何在?
綠島每年湧入近40萬人次的遊客,機車成為島上最受歡迎的代步工具,不過奔馳的機車卻讓許多動物命喪輪下,由綠島鄉文化生態協會從民國九十四年八月展開的「道路殺手效應」調查計畫,發現這條公路根本就等同於動物的殺戮戰場。
|
詳細內容...
|
|
|
|
<< 首頁 < 上頁 1 2 下頁 > 末頁 >>
|
當前記錄 1 - 4 / 7 |